【快訊:校園性平爭議不斷、性平法六度修法仍罔顧性平會疲弱不透明、LGBTQ學生求助無門與欠缺性平課程資源,學團籲教育部盡速修法】

記者|方博弘、許采蘋、邱浚祐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4月18日一早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性平連線)今早(18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首度聯合全國17所大專院校(註一)發佈「2025 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平等調查」,指認大學未把關性平會調查委員專業度且消極公開教師及學生委員的性平背景、未在課堂之外建制多元性別支持措施,更欠缺充足能回應時下性別議題的通識課程。為促進多元性別友善校園,性平連線呼籲教育部建制完善《性別平等教育法》,勿讓《性別平等教育法》淪為「性別事件處理法」。


性平法上路21年後歷經六度修法,但歷來修法重點僅著重於性暴力受害後調查與申訴程序。以2023年#Metoo運動後最新一次修法為例,修法納入軍事、警察及矯正學校為性平事件適用範疇,並明文禁止教職員與未成年或處在其權力關係下的學生發展親密關係。對照同年爆發「台大經濟系候選人歧視」事件,以及今年三月學生在校園靜坐舉牌抵制麥當勞,卻遭網路言論嘲諷、性羞辱等性別歧視案件,大專院校方始終未能進一步回應,凸顯性平法現況與性別友善校園之間的落差。

台大性平會學生委員邵思宇首先延續歷來性平法修法軌跡,點出#Metoo運動後,性平會申請調查窗口仍不透明,且性平委員專業度與量能不足,導致校園性暴力受害者難以信服委員在整個職務運作過程中的決斷,更無法得知校園性別案件會被以什麼樣的標準被審理無法安心尋求專業協助。邵思宇提到:「若我是一位遭受性騷擾的大學生,當我鼓起勇氣想申訴時卻發現我不知道委員有誰?他們是否理解我的處境?過去有沒有處理相關議題的經驗?以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例,受害者求助時無法查知完整性平流程,更無法查詢委員名單。」。

即使受害者決定申訴,承辦案件的性平會承辦人員卻多非專職,而是校內秘書、行政人員與社工兼任,承辦人員量能不足,導致案件審理品質大打折扣。邵思宇說:「即便是有聘僱專職人力的學校,一位承辦人員仍身肩將近8000位學生的性平需求,這不只是行政困境,這是結構性的失職。承辦人員流動率高,學生也得不到妥善的性平教育資源。」

連線代表主張校園性平不應停留在性平會內,更應走進校園多元性別肯認與支持系統。高醫大性別所學會會長蕭錦蓮指出「根據性平法14條,學校應積極回應多元性別學生需求。教育部近年雖也制定相關規定,卻沒有拘束力,導致學校並未落實。例如:連線和性別團體過去曾推動教育部發函,建議各大學讓學生在學籍資料中得選填性別認同,但調查發現,多數學校仍停留在法定性別的舊制,未增設性別認同欄位。此外,性平法20條規定禁止教學中的性別歧視,卻僅有4所學校設有匿名且常態性的反映機制,讓課堂歧視能即時有效的被遏止。」

蕭錦蓮不只點出制度缺失,更分享建制完善支持與反應機制對於多元性別學生的重要意義。「我身邊一位非二元性別的同學,他分享自己在課堂上被老師公開質疑欸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那班上同學多數聽到的都是先笑出來。該名學生只是感到沉默,因為他不知道該向誰反應。他生怕自己就是會影響到成績,這種針對性別認同的歧視 其實讓學生沒有辦法安心學習。面對性別歧視,也只有六所學校公開標示多元性別學生友善的心理資源,更嚴重的是調查學校完全沒有提供多元性別友善的醫療資源資訊,學生只能自己摸索在這個充滿挫折跟不安的過程中。」

性平連線本次發佈之報告書指出,2022年教育部即頒布《大專校院學生入住宿舍性別友善處理原則》,以回應多元性別學生的入宿處境,指明各校應提供尊重學生性別認同的住宿安排,並落實資訊公開及申請者資訊保密。然而,性平連線發言人陽明交大戴靜茹強調:「本次調查的十七所學校中,僅有六間學校提供性別友善宿舍,四間學校承諾於未來興建性別友善宿舍,校間資源分布不平等。其餘學校未有規劃性別友善宿舍分配,更未公開規定換宿原則,導致跨性別學生需獨自面臨沒有性別意識的宿舍人員,許多元性別學生可能在這一趟漫長的換宿宿舍申請中一再暴露在風險當中。」

針對性平教育如何不只是在後端被動承接性暴力受害者,而能進一步主動以專業化性平課程回應時下性別議題,性平連線報告指出調查學校的性平通識課程以「親密關係與交往」、「多元性別」、「勞動環境與性別平等」、「情感教育」四項主題為主;然與近年性暴力型態息息相關的「數位性別暴力」、「跟蹤騷擾防治教育」,以及可「解毒」、納入男性經驗的「男性議題」,和討論學生性平通報及參與機制設計的「校園性別事件處理」,四個主題關注度相對不足。

不僅主題未能回應社會變遷,彰師大性平會學生委員盧鈺霖指出:「各校性平通識課程開課數非常不足,如:彰師大全校性的性平通識課程僅有一堂,開課數量最多的清大,修課名額也僅佔全校學生比例2.4%。他呼籲,教育部應設法協助各校通識中心積極開設性平通識課程。」

性平通識課程對剛接觸性別議題的學生較友善,優勢在於推廣基礎性別知識。大專院校應善用通識課程與不同領域學生對話,藉此培養未來專業工作者的性別敏感度,並激發學生於自身專業領域融入性別觀點。


在性別平等教育日(4月20日)前夕,性平連線針對性平會、多元性別校園困境以及性平通識課程提出四大建議:

一、教育部應針對上述困境擴大調查,發揮串聯各大專院校學輔與性平調查職責,研擬《性平法》修法案,勿讓性別平等教育法淪為性別事件處理法。

二、應提高學生委員比例、遴選機制透明化、以性別認同計算性別比、提高承辦量能、行政案流程建制化、性平會資訊透明,完備性平會承接審理量能。

三、明定友善入住機制範例、完善支持系統,積極保障多元性別學生權益。

四、廣開性平(通識)課程、平衡公私立性平教育發展,提供回應第一線性平議題的教育資源,深化學生對日常環境權力結構的敏銳度

建立多元性別友善校園不能只仰賴體制內人員的努力與抵抗,更不應在釀成重大性暴力案件後,才被動修正法案。性平法上路至今21年,大專院校不應持續當性平爭議局外人,磨耗校園性別運動量能,而應扮演體制內促成多元性別友善校園的關鍵。


註一:17所大專院校為財團法人馬偕學校馬偕醫學院、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政治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山醫學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閱讀台大意識報109刊 — 《他她之後:跨性別者在台大》

【獨立專刊版】

ISSUU《vol. 109

【網誌好讀版】

她他之後:跨性別者在台大 — — 編輯的話

從校園空間看見「跨」越兩性的需求

跨過去,還是我自己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