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 5 月 9 日(五)舉行,學生會長共有五位候選人。由於一號與二號候選人未出席日前的政見說明會,亦未在公開場合進行宣傳,本次《台大意識報》專訪對象為三號、四號及五號候選人。三篇專訪內容均分為「共同訪題」(上)與「個人政見詢問」(下)兩部分刊登。
本篇為學生會長3號候選人-張哲誠專訪(下),3號候選人張哲誠為城鄉所碩一學生。本專訪由候選人受訪逐字稿,經過團隊編修文字後完成。
共同採訪|倪御欽、方博弘、王弘禹
執行編輯|方博弘、倪御欽、許采蘋
影像|方博弘
設計|陳怡安
編輯|歐孟哲

Q1:你提到性別影響評估制度是你的競選主軸,以及想跟其他候選人呈現價值排序的差異,所以想要特別針對「性別影響評估」上面做提問:這個影響評估目前在你的規劃上,你預計在這一年內評估的項目是哪些?你預計會跟什麼樣的單位合作?以及在這個影響評估上,是會委託校方執行,還是由學生會內部的組織架構來安排?
第一,畢竟這個制度對學校來說其實是一個嶄新的制度,所以在目前初步規劃上,還是會先和性平會聯繫。我們會討論「性別影響評估制度」這個既有制度—它其實有相關的評估次序,或者是說它的評估項目為何,其實都有比較明確的程序可以依循—但它要怎麼在校內環境中試行,我想這需要透過大家、或是學生委員的身份,來討論怎麼將這些既有制度落實在校園裡,更符合學校目前的校況。
另外,未來這個制度如果真的建立起來,學生怎麼參與?我認為應該是學生會來預先評估,而不是單純丟給學校去做。透過這樣的制度,可以成為學校在推動新的政策或者建築計畫之前,先進行的一項前期評估。當然,如果校方也願意一同實施這樣的制度,那當然更樂見其成;但我們也無法預期學校會立即採用。因此,目前這個制度的主導權應該還是會先放在學生會這邊。至於學校本身,他們也可以在校內各個處室,例如進行重大建築改善或翻修的時候,自己界定需要進行性別影響評估的範圍。至於未來怎麼去推展這項制度,我想那會是最終的目標。
(追問)剛剛提到提案會想要跟性平會合作。不過校內推動性別議題的學生組織,除了性平會還有性工坊。為什麼你會想要聯合性平會執行性別影響評估制度,不是想要與性工坊合作?在性平會的組織架構跟量能上,過去報導與學生委員都提到,其實性平委員光是要審理案件,還有確認性平事件的受害者以及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在組織量能都已經相當不足。那在這個前提下,你預計怎麼樣跟性平會合作?
我想這部分除了調查案件以外,我們也可以看到,性平會有人其實也可以針對校內一些疏忽提出相關提案。那既然有提案,我想就是這提案的部分可以共同合作,不限於說剛才講的調查的案件。當然,所指出的那個校內的一些性平案件,整個量能的確實是讓性平會既有的架構裡面相對困乏。那或許我們也可以諮詢或合作,學生會不是要求他們一定要加入,而是先去詢問他們願意合作的程度是如何。
我想這也是在新一任的一個會期,各個職位、各個委員都上任之後,可以再去做後續的聯繫,跟探討意向的部分。那當然也不排除說,尤其像台大校園內的一個性別的社團是非常多元的,我想我不會排除既有社團可以去做制度的討論。畢竟學生會是大家的學生會,我想不會是只有跟性平會去合作,它也是跟不同的社團,如果大家有興趣一起參與,我想這也是不會排斥。
(追問)剛才你描述會怎麼跟性平會合作,以及其他校內社團的開放性,但比較少提到評估項目。你可以舉例說明,你預計在性別影響評估制度當中,去評估哪些項目跟範疇嗎?
在未來第一個階段可以去評估、盤點既有的,與現在校內他們想推廣的新建案,比如說拆遷,像是小福樓,或學生的研究環境等等空間。如果現在已經要規劃到要改建的期程,它怎麼去做評估?我想這是要先盤點,既有的空間改建是一個部分,又包含廁所使用上,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規劃去考量實際使用人數,以及他們的需求有什麼差異?
那另外一個政策,包含接下來學校可能會執行比較大預算的政策,比如說辦一些活動,或者是說政策層面,可能用餐環境、性別的影響等等,其實都是可以去做改善的部分。
那這個比較細緻的規定,是之後要藉由大家的討論,以及校方他們能否有辦法真的以實務方式去做推動,而不是說讓這個東西是空有理想的規劃。所以也要考量目前校方實務的推動上,是不是有些太小的政策,或者是修建就一定要做,比如說要翻修一個吸塵器,或校內教室改造,這可能就不一定要有性別影響評估的介入。它可能還是會以比較大尺度的校園環境,或者是政策影響會比較適合。
(追問)那在評估項目上,你提到一個主要評估項目是改建跟拆遷,另一個是校內的大型活動。目前除了這兩個評估項目之外 ,還會補充其他評估項目嗎?
學校活動它是中長程的一個活動,它可能要辦理很久,或要反覆辦理。那比如說一次性的活動,可能就不會一定要在這個課程活動裡面評估。比如說像台大可能有電影節的活動,這歷年來都是會一直在辦,活動過程當中,他可能就會去考慮在這樣的活動,它已經變固定,基本上應該不會再有新的問題。在往年都會反覆舉辦的時候,那它才會變成一個要評估的活動,而不是說每個活動都要做評估。
我想每個都做評估,對大家來說也是一個門檻,也會造成大家會不理解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的標就是校內長期的活動,或者是說校內的長期反覆會去舉辦的活動,以及校內建築物可能有拆遷重建還會去做評估。它不會一開始系所活動都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我想這個不是大家樂見的校系所活動。
(追問)你的評估以改建、拆遷以及校內活動為主,但如你剛提到工學院的性別比與使用空間或者性別友善宿舍等等,為什麼在你的影響評估中比較少提到這些校園空間?
它也是我們可以觀察的問題,但是它目前沒有迫切需求。我不會說它是不需要被注重的問題,而是因為拆遷重建本身就是一個規劃,當你有預期規劃時,需要看到大家使用需求的差異。當然,既有空間我們也會檢討,我們沒有刻意去忽略檢討既有空間環境的問題。
(追問)你的政策主軸比較多是評估以及檢討,不過去年11月時,性工坊就已經針對性別友善宿舍跟住宿組,還有研一宿舍進行相關對話,相對於推進評估跟檢討,為什麼沒有延續過去學生會內部的倡議成果,而是想重新在評估上面做努力?
這些制度從來都不是斷裂,或從零開始,它其實一直都是一種延續。它可以有一個比較制度化的流程,讓大家可以更知道說,今天看到這個東西,也看到這個評估表,也知道說你可能從哪邊可以開始審。它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去檢視,而不是說只有你有對性別議題比較關注,才瞭解怎麼從零開始去做評估,它是可以去做一個制度式的審查。
(追問)你提到任何學生會上任都是一種延續,能否再多具體說明一下,你會如何延續上一屆的在性別議題的相關施政?
我想其實性工坊現在當然也是我的重點,有些是我自己本身的專業,所以才會有比較多我關注的議題,但也不限於(性別議題)。過去像我所知,其實性工坊上學期有辦LGBT國際活動,它不是只辦給在台灣的學生們,我想這也是繼續這些課程內容,或是活動其實都是可以去延續的。
像我自己會希望,更多地在既有發展上,比如說去精進男性的議題,我想在這幾年在做性別議題時,可能比較少人會去提男性的議題,因為大部分都會以父權角度去批判所謂的直男,或是不夠那麼理解性別意識的一些人。但是其實過去的男性議題,其實也會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問題,包含說男性孤獨,其實在這麼高壓的一個學業過程中,我們如何提供男學生一些支援與協助,我想也是相對少的。
我覺得或許這些議題可以去開發更多元的視角,而不是僅限於針對性別少數這塊,可以再去多元地發展、開發不同的議題,去注重在校園內的學生們,其實都有不同的場合可以去做參與。我不會去侷限,一定要是性別少數,或是要怎樣的性別身份才能參與。
(追問) 你提到說延續很重要,當然不會是直接斷裂,想請問現在如果你選上了,你對於學生會的成員,是否已有一些人選?或許你對人選有相關想法了嗎?
目前其實都是私底下的接觸,但還沒對外公開,也沒有確定說誰會繼續留任之類的。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說,沒有現在馬上就談到閣員的部分,現在是有在接觸,但不會那麼快確立。
(追問)聽起來你上任後會參與各個部門設定議題的部分,例如你剛剛似乎覺得性工坊可能需要關注非性少數群體的議題。想請問你上任後,會跟每個部門講你的優先事項嗎?你如何處理各部門優先推動的事項?
我想未來有機會上任的話,畢竟我過去不是台大學生,我還是會先去跟各部門的所有成員做預期的溝通,先瞭解大家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展望是怎麼樣,再去在這樣的基礎上,看看有什麼樣的改變,以及可以推展不一樣的課程活動。我想這是在未來上任會長後,如何跟既有團隊做溝通協調的部分,所以剛剛才會說,目前幹部還沒有確立,因為這些過程還是進行式的狀態,它還沒有辦法是結論。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溝通的過程,我不會只以自己想要發展的議題作為優先議題,但我會先去瞭解目前學生會的發展,以及學生會的夥伴想要去推廣什麼議題,我也會去聆聽大家不同的意見,再去做情蒐。當然這個過程中,也不侷限在學生會的範疇下,如果有社團的夥伴同學,有些新興的議題想要帶入,或許可以在適當時間跟不同的部會有不同的協作。
(追問)其他的候選人也可以跟你宣傳一樣的事情,如:會聆聽既有幹部的心聲與部門未來願景,你覺得自己跟其他候選人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
我想如果大家都關注這件事情,願意去聆聽,這件事情本身不是壞事。如果是我自己的個人特質來說,我覺得在推動的狀況下會比較務實地呈現,而不會是很單純理想化地維持既有的政策。所以才會說,我剛才提的一些新的評估影響制度,會是這時候去做介入。
(追問)回到剛剛的性別影響評估制度,我想進一步了解:在你的提案中提到涉及拆遷案或新建案,會希望事先評估,將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以及他們過去被排除的狀況,重新納入議場討論。但目前台大的立場是希望先蓋完後,有問題再事後討論。針對台大一貫的事後處理作風,請問你提出的性別影響評估制度,在這當中會如何推動?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就是我們要跟校方更多去爭取的部分,不能等到建築物落成了,才開始考慮大家的需求,很多設備都既定了。我舉一個例子,像新建築物,除了像無障礙的建築設施規範,其實本身是納入法規裡面的,那當然新建的建築物,以現在的法規來說,一定會有無障礙的空間。假如今天沒有這樣的建築法規,它是不是就會在設計環節上就避開,比如說沒有想到學校裡面有不同障礙特質的同學,可能會因為他原本的障礙特質,沒辦法進入某個教室去做使用。
我想在學校裡還有許多建物,畢竟是既有的建築,不是在一個新興的建築或法規的適用之下,學生可能在要上課時,因為他的障礙特質,進不了那個教室,或甚至進不了那個樓層,這是不是剝奪了他的受教權?因此以這個立場為出發點,其實所謂的影響評估就是希望在一個新興設施,或是改建拆遷之前,可以先瞭解到學生不一樣的處境,它會不會去排擠到特定族群?怎麼使用這些空間環境?會不會剝奪學生在學校生活空間使用上的權益?我想這會比較跟學生有實質的關聯,不會只單純是議題的倡議。
(追問)謝謝你的回應,不過我想補充一下,因為剛才的回答似乎沒有完全回答我們原本的問題。
在性別影響評估制度上,台大現在的一貫作風是等建物蓋完後再討論,而在你的回答裡提到,現在如果台大要蓋新建物,像無障礙空間這類議題,至少會按照相關法規辦理。那我想進一步追問的是:針對「性別」這個面向,如果法規上沒有明確規定,那你的性別影響評估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怎麼發揮作用?你預計透過什麼樣的機制或方式,讓台大校方在規劃階段就願意接納這些聲音?特別是目前學校似乎並沒有太多主動溝通的意願,針對這樣的現況,你的做法是什麼?
如果學校沒有要溝通,這就是學生會要一直持續的任務。首先,它一定要繼續的溝通,不會因此而不溝通。另外,影響評估這個制度,因為現在就是沒有,我們就是一定要努力地去將這些制度落實推展,而不是等到空間開始使用後,大家才發現有學生可能會抱怨,空間不符合我使用的需求。第二件事情則是,性別影響評估不是一個我們現在從零開始生出來的制度,它本身其實是既有的,像國立學校其實也是一個行政機關,而在國家制度裡面,其實中央機關也好,或是地方縣市政府也好,其實在針對建物其實都已經早有些範例了。
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推展,學校怎麼去做這些預期的影響評估,去說服學校可以做這件事情。我們也會去倡議,為什麼這樣會影響學生後續的一些受教權等等,這也是學校要去考慮的部分,因為在學校的學生人數其實也非常多,它可能影響的是每個在校學生的權利。我想這件事情我們當然是努力地去完成它,不會說因為學校一直不溝通,我們就不做這件事情。
Q2:你提到的建物評估制度,請問你怎麼知道學校有無進行建物評估相關的政策?如果有的話,可以說明當前學校如何處理建物興建或拆遷的事務。
先不論學校自己拆遷時可能要符合一些建築的相關法規,我這邊只要注重校內建築的使用評估,像我剛才回應的問題,建築物在重建跟拆遷之前,應該要先想到在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需求,以及他在這邊到底會做些什麼事情。
當這個建物可能面臨到不見了、消失了、拆遷了、重建了,這個時間內他們的需求怎麼被滿足?除了像剛才提到的小福樓,也像公館樓,它也是面臨可能要拆遷,但對於工學院的同學,甚至城鄉所的同學來說,工學院原本的教室已經是清空的,但(新的建物)目前都還沒有裝修完畢。如果學生面臨到公館樓現在要即刻拆遷的時候,建築物內的研究空間沒有的時候,新的還沒落成,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在學校的研習空間就被剝奪了,總不能學校就跟他說我讓你多去使用校內的校舍,比如說總圖或自修室等等,因為它(研究空間)本身就是給學生有更多彈性的使用,這些需求也應被考慮進去。
也好比說剛才講的用餐、休息的需求,它不是只有小福樓會被拆掉的一個問題而已,也會攸關其他用餐環境是不是會面臨到更多的人流轉移以及負荷的問題,這些沒有很明顯地被考慮到整體的規劃制度裡面。
我們只有看到說學校說要拆遷,但還沒有明顯且具體地看到它未來會如何?是不是有機會讓攤商進駐?或是說就像現在有地餐車?我看到從社科院的一個入口進來,中午時段其實有一些餐車,未來能否有更多餐車可以進駐、舒緩這些人流,我想這都還沒有被明確地討論。
(追問)現在學校在蓋一個新建物時,要經過的流程是什麼?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個新制度,它要安插在哪個流程中?就你瞭解的小福案來說,它現在狀況是什麼?
當然我覺得可以在開校務會議或在開標之前,就可以先去理解,這個制度如何去落實。我在接下來的時間內,還是會先預做一些制度,也包含既有的建築物拆遷。比如說小福可能時間上較緊迫,它可能就不會是等到我們討論出制度後,才去套在建築物的改善上,或者是說小福樓這件事情,可能會在這個制度還沒完全推展下,就要先做預先評估。
(追問)我想詢問的是,你目前知道現在建物拆遷的制度與過程是什麼樣子嗎?
就我所知,目前學校的公告信就只有跟大家說「我這棟樓要拆」,但是大家並不會很明確地知道,建物的準確拆除時間,建物內的攤商什麼時候會要撤離,比如說郵局、合作社等等,這些時間點是怎麼樣(規劃),大家都無法預期。這也就是一般學生用這個方法去理解的話,他不知道未來這些會不會影響自己,這些都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之下。這也涉及到,學校到底有沒有訂定一個確切的時間去做?
(追問)學校的信件寫今年暑假會先做淨空撤場,配套措施部分,等待評估結果充分討論後再行公告。這樣你目前看起來,你覺得它的問題點是什麼?
目前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告訴大家這些規劃是什麼。我們剛才說影響評估,就是希望在這種,譬如它已經預期某些建築可能有要拆遷的問題,在一個月或兩個月前,在拆遷前一定要先做評估,瞭解它的替代措施。學校他們要去做替代措施的方案,讓學生知道將來這個建築物拆建之後,學生何去何從。
(追問)目前聽起來是學校有評估,只是評估結果需要討論出來。
那學生會立場就是跟學校除了在正式管道,如在會議裡溝通之外,也要揭露學生和學校到底做了什麼溝通。我想這是學生會的一個職權,讓大家可以更知道學校目前的做法,這是學生會的一個角色,可以去做釐清的部分。
(追問)所以就你所知,現在缺的是揭露的部分,還是缺的是評估?
就這個個案來說,如果真的是在選舉完後上任這個時間,對於小福的案子是相對來不及的。它反而要先去做討論說,現在到底我們討論的替代措施是什麼,它有時間的急迫性。我的政見是說,像這個案例中,可以知道它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影響評估制度,但以期程來說,它可能沒辦法即時地適用於這個制度。
那剛才講的無論是揭露或實際上這個制度怎麼執行,我想那都是一併要去考慮的,在影響評估裡面要去做,校方要去揭露什麼時候要去討論這件事情,替代措施是什麼,它都應該在影響評估的範疇裡進行。
(追問)所以你認為現在是說明不夠清楚嗎?
如果我們單憑大家平常在上課的一個環境過程中,我往往只收到那一封信,那現在揭露的部分到底開了什麼會議、對大家的影響是什麼,我想這還是不明朗的一個狀態。
(追問)延續著小福樓的拆遷評估上,你提到建築物評估著重的點是學校要不要針對建物來拆遷。而在小福樓的案例中,是因為安全問題而不得不拆,建築評估在這個案例上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不是有沒有拆遷,不論是什麼原因,它(建物)面對拆遷或重建,可能是校舍老舊,可能是像小福樓有結構上的問題。我想我們不是去阻止說不要去做拆遷,而是說在拆遷或重建過程中,我們怎麼去預先知道這樣的影響評估怎麼影響到學生,學校怎麼去用它的資源,以及在替代作業上保障學生的權益。
Q3:你的政見中提到希望透過Open 論壇的方式,讓學生能參與學生會的討論。請問在執行上,你預計如何規劃跟執行這個論壇?考量到目前學生其實已能透過既有管道,直接將問題反映給學生會,而Open論壇在人力與時間上可能成本更高,有什麼樣的考量促使你希望可以辦Open論壇?你認為它相較於現行制度有什麼差異或優勢?
此外,若論壇真的舉辦,除了作為意見收集平台之外,你預期它的成果會如何進一步推進?是否會有特定的合作單位或制度設計,讓討論結果能真正被納入決策或改變?
Open 論壇希望可以跟既有的學生會、院系所的學生會、研究生協會合作,最主要是希望可以透過圓桌討論的形式,大家可以來共同討論目前遇到的一些學生的疑問,在校的生活問題等等,他們有沒有一些共識可以討論。
像剛才講到在資訊世代的狀況下,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很直接地反映在交流板上,然後下面吵了一連串,可能才有一些同感。對於發文者來說,它原本可能是個別的案例,但後續它可能會有一連串相同經驗。然而在那個過程中,就講到問題,我們不知道大家的期望到底是什麼樣,或許在那樣的對話脈絡中不是那麼詳盡。而這個Open 論壇主要是,大家發現問題,也鼓勵大家可以一起來做這件事情。
像我們剛剛講的,現在公共議題的參與率非常低,但不是說我們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反而是要維持比原本更多的參與討論場域,讓大家可以有機會進入,而不是說因為大家都不討論,就只讓大家在網路溝通。網路上的溝通,我不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實質的意見交流,因為大家在實際場域中,可以更發現原本的問題是什麼,在適度的討論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發現大家其實期望的是怎樣的環境改善,或是對於一些議題的想法是什麼。我想這個論壇後續成果的效益來講,其實可以更讓大家知道我們未來怎麼去推動有關學生權益的一些問題。
(追問)你提到相對於網路上的溝通,Open 論壇除了收集問題外,能夠更有品質地去討論問題的解方。那對你來說,你如何定位Open 論壇?預計將Open 論壇放在開學的時候去做收集跟盤點,還是放在學期末?如何決定 Open 論壇的舉辦場次?它會舉辦在什麼時段?又要如何確保能真正產出具體的討論成果?
如果以學生會的角度來看,當然在學期初(舉辦),比較可以在往後那個學期,或是了解那個時間點怎麼去做一些政策的發展跟推動。但也必須考慮到,對於大一新生或碩一新生也好,如果在開學時,對環境還不是那麼熟悉,我想這可能也要去做個平衡。
我自己也認為,學期初的時間點,對於學生會要去推展,或在接下來的校務會議裡去做一些意見的溝通,把學生的回饋帶去學校的院會或會議中,去跟校內的師生去做溝通跟說明,會有幫助。但是我想也要考慮到,可能有些新生剛進來,舊生才剛走,這個時間點的在校人數會少滿多的,我想這是在時間點選定上面可能會遇到的瓶頸。
(追問)那這個論壇的執行上如果不是以主題式的討論執行,在內容上會不會過於雜亂,或是沒有辦法好好討論?
我想議題其實不會無中生有,在學生會的部分,可能會提到既有的學生陳情,或是遇到的困難。我們也可以在網路上面,我沒有排除說一定要網路或實體,我覺得這兩個是可以做結合的。比如說大家很喜歡在網路上面去做發言跟留言,或許我們可以先在網路上面抓到大家會關注的主題,再進一步在實際場合裡去做收集主題的這個方式。
(追問)那會希望校方人員也加入這個論壇嗎?
如果他們願意加入,我想這也是直接溝通的方式。我覺得我不排除,因為學生會本身就是學生的代表,但如果你是可以直接溝通的,大家可以更清楚看到在一個議題上,學校覺得的問題是什麼,學生覺得問題是什麼,我覺得是更實在的一個溝通方式。
(追問)那麼請問Open 論壇跟全校師生座談會的差別是什麼?
我覺得學校師生座談會,可能侷限在議題是個別做發問跟提問以進行討論。而Open 論壇的方式比較是說,大家可以用圓桌的方式進行更深度的討論,而不是以問答的方式,或者是在太多人的狀況之下,去做議題的探討。
(追問)所以你覺得現在全校師生座談會的問題是太多人一起探討嗎?
我並沒有說師生座談會的方式不好,它本身也是一種溝通過程。但 Open 論壇更聚焦的是像主題式的,可以更深入做細緻探討,沒有說應該排除哪一個不去辦理的活動。我覺得它就是不同的形式,在大家廣泛地收集意見,以及討論出來的過程中,可以收集更不一樣意見的過程。
(追問)所以它是一個像圓桌那樣分一組,可能大概十個人、八個人一桌的討論?
我會覺得十個,或甚至更少,因為如果要跟全校師生座談會做區別的話,它可能會比較偏好關心這個議題,然後有一些想法意見的同學可以一起來參與的。
(追問)所以它會有點像工作坊的形式?
對,其實我的論壇其實也是比較像,但不會僅限於工作坊,它可能也會在網路上收集廣泛的意見。我不會把它歸類說這個論壇一定是實體的,而是不同的一個平台上面去做意見的收集、討論的一個過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