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家」如何可能?解析臺大原資中心困境與展望

台大原民生資源專題(二)
作者|沈沛育、沈嘉偉

為協助原住民族學生(簡稱原民生)在大專校院求學,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簡稱原資中心)成立,至今全國九成的大專校院皆已設置原資中心,讓原民生在校園中如同有「第二個家」支持。然而,在當前政策制度與學校行政體制之下,原資中心能發揮的功能其實非常有限,除了專職人力不足,原民生在校園內的生活空間、心理輔導,以及敵意環境問題,都未必能適時獲得處理,臺大原資中心也不例外。

臺大自2013年即成立原資中心,提供原民生各項學習支持、營造多元文化校園環境。經過歷任工作同仁辛勤付出,相關制度系統日臻完備,現實上卻仍有諸多困境亟待改善,讓人好奇校方將如何面對原資中心當前困境?日後又將為原資中心開創出何種新局?


保障原民生權益 原資中心依法設置

有鑑於原民生在大專校院求學過程的困境,遲遲未獲得有效回應,2019年《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法規定,為建立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應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指定專責人員,以輔導其生活及學業。

為鼓勵各校原資中心,教育部在2020年提出《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要點》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附錄2》(簡稱深耕計畫),界定原資中心將提供原民生生活、課業及就業輔導、生涯發展、民族教育課程活動等服務,並以深耕計畫專款補助各校原資中心1名專任人力(每人每年45萬)和業務費。

原資中心業務範圍非常多元,為原民生提供各種生活、課業、生涯與文化等服務項目,如同一個從原民生立場出發的小型學務處。110學年度第一學期起,臺大原資中心由全新工作團隊接任,正積極與原民生培養信任關係、情感連結,致力於讓原資中心成為原民生在校內的第二個家。

圖1、大專校院原資中心任務(圖片來源:教育部)

去年9月剛到職的臺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劉羽茜,過去在暨南大學就讀時參與過不少原資中心相關活動,她觀察到,暨大原民生跟原資中心關係緊密,經常在下課時間到原資中心聊天、休息,但是臺大原民生可能因為都會區域、校風差異,而較少和原資中心有互動。經過這幾個月的努力,劉羽茜很高興逐漸有學生願意主動來跟她說說話,她期許未來可以找到更多還沒被觸及到的同學:「陪伴校內的原民生,當他們發生任何事情,第一時間願意來原資中心找我們,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


人員流動率高 原民生難以建立歸屬感

儘管有上述願景,臺大原資中心在現行法規以及學校行政體系下,要到達理想目標還是須跨越重重挑戰。原資中心業務包山包海,卻僅能透過深耕計畫人事費來聘用一名專任助理。這位專任助理必須服務臺大三百多位原民生,還要負責撰寫補助計畫、經費核銷、舉辦活動、撰寫成果報告等行政業務,與其他特殊身分學生的資源教室、僑生及陸生輔導組等行政單位的輔導人力相比起來,原資中心的人力相對吃緊。

表1、臺大特殊身分學生行政單位輔導人力比較(資料來原:臺大學務處網站)

原資中心作為原民生工讀、生活支持、文化學習的關鍵場域,前臺大原資中心兼任組員李育逢表示,專任助理和原民生的信賴關係相當重要,這是必須透過長時間相處才能建立的。然而,工作量龐大、薪資有限(起薪32466元),加上缺乏升遷機會,從臺大原資中心年至今,已經換了3名專任研究助理,高流動率讓原民生無法和原資中心建立穩定的關係。

專任助理人力不足與流動頻繁的問題,同時牽涉到教育部原資中心制度設計和校內資源分配。李育逢認為,如果教育部一直用計畫型的補助方式,無法提供穩定、長期的資源,會使得人力問題日益加劇,成為全國大專校院原資中心共同困境。身為自臺大原資中心成立以來的資深職員,他語重心長表示:「我們對原資中心的努力很多人都看在眼裡,但在現實上,這些付出對升遷或是薪水沒有任何幫助,對於第一線人員是很大的打擊。」、「背後都是淚啊!」

在校內資源分配上,臺大學務處活動中心管理組組長兼任原資中心執行秘書楊國城,點出原資中心在人事上的限制。他說明,學校對各項職位有員額控管,行政單位沒有權力另外聘任專職人員,只要是在補助計畫以外的人力或業務費,都要靠學校自行籌款。即使學務處已經規劃,接下來會有一名活動中心管理組組員兼職原資中心幹事,協辦原資業務,等於有1.5名人力服務全校原民生,卻仍可能無法跟進政策上原資中心逐年擴增的龐大工作量。

楊國城也期盼,未來原資中心人力能夠成為像資源教室或是心輔中心這樣長期、正式編制的單位。在現行制度限制下,他希望可以透過與原聲帶社等原民相關社團的合作,讓原資中心和學生共生共創,一方面整合相關資源,一方面讓原民生更有參與感。


原資獨立空間新完工 原民傳統建築待實現

除了人力資源,原資中心的空間是讓原民生獲得歸屬感、互相交流的重要元素。臺大原資中心原本位於第二活動中心十樓,與另外兩個社團共用辦公室,並不符合深耕計畫中,原資中心須有獨立空間的規定,原民生來原資中心走訪的意願也不高。

為了因應日漸增加的業務量,並鼓勵原民生前來,全新的原資中心獨立辦公室(位於二活三樓)剛在今年春季完工。楊國城期待,透過舒適的休閒、討論空間,以及工讀機會等經濟支持,營造原民生樂於相互交流的場所。

針對原民生校內空間,長期研究原民議題的臺大社工系助理教授、臺大原資中心諮議委員Ciwang Teyra 則提出另一面向的觀點。她希望學校可以在公共空間,建立屬於原住民族的場域,讓更多師生關注到公共空間有原住民族的存在:「大家可能會質疑為什麼要建這些,但只有要質疑就會有討論,一直被看見就會變成理所當然。」在國內如暨南大學、世新大學等皆有原民傳統建築於校園之中,像是瞭望臺、家屋等,讓原住民族地景成為校園環境的日常。不過,在臺大空間與行政的現實條件下,要在校園公共空間蓋出一棟原住民族傳統建築,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誰來傾聽原民生?心輔資源尚未齊全

原民生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歷史創傷、環境轉變或是身分認同,經歷的生長脈絡與非原民生有所差異。Ciwang 舉例,原民生在求學過程中,受到加分升學的歧視傷害往往遺留到現在,他們可能會不確定怎麼跟非原民生建立關係。許多共同經驗是非原民較難理解的,雖然臺大已致力於豐富現有的心輔資源,但現有的輔導人力不一定熟悉原住民族的脈絡,或接受過原住民族相關的訓練。

Ciwang 表示,當輔導人力缺乏原住民族的觀點時,前往求助的原民生可能要肩負起教育者的角色,向輔導人員說明族群及文化觀點,抑或是解釋原住民族遭受殖民與歧視的脈絡,以及對其個人及家庭的影響。對有些原民生而言,這樣的諮商過程,不一定能感受到被輔導人員支持與同理,有時甚至會擔心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輔導人力是否挾帶偏見看待原民。

事實上,臺大原資中心與心輔中心是平行的行政單位,兩方之間沒有正式的溝通橋樑,所以原資中心無法要求心輔中心聘任原民專業輔導老師,原資中心也因為員額限制,無法自行聘任專職輔導老師。臺大學務長兼任原資中心主任汪詩珮表示,即使意識到原民生輔導有其專業性,但無法立刻找到適合人選,會盡快參考諮議委員的建議,使用學務處自籌經費,用鐘點費聘請具備多元文化敏感度的兼職輔導人員,協助原民生度過心理難關。


諮議委員會 原民觀點的意見交流

為了讓原住民族觀點在校園中被看見,根據《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設置要點》,臺大原資中心設置諮議委員會,由五至七名委員組成,對原資中心業務與發展提供諮詢和意見,且每學年至少開會一次。

現任委員 Ciwang 表示,有感受到校內主管有心想要推動原民生業務,可能因為還在認識及摸索原民生面臨的議題,不一定知道如何著手較為合適。汪詩珮也肯定,原資中心由原住民族同仁組成是最理想的,但因為自己和執行秘書都不是原住民,所以諮議委員的意見就相當重要。像是臺大原資中心針對都市原住民、校內原民生補助、鼓勵原民生回部落、學習族語與文化等議題和政策,都是根據諮議委員的意見進行關注和調整。

汪詩珮進一步承諾,從今年開始,諮議委員會的召開頻率會增加為每學期一次,也就是一年兩次。學生代表也將根據諮議委員的意見,從原本只有一名大學部學生,增加成大學部和研究所各一名代表。


學校和學生一起努力 讓大環境認識原住民族

校園內對於原住民族的歧視言論不曾消失,若要讓原民生得到尊重與重視,族群主流化是重要的一環。Ciwang 簡要說明:「族群主流化就是讓所有人都認識原住民族,不是只有原住民認識原住民。」要突破非原民生對原民生的不熟悉,李育逢認為,讓非原民生參與原資中心的活動,就是一個開始。透過對原民的瞭解,逐漸消弭刻板印象和歧視。

除了參與不定期的原民文化活動,針對校方是否能透過系統性方式讓師生學習原民知識,汪詩珮表示,學務處正積極規劃在臺大開設一門原住民族知識基礎課程,透過修課這種比較系統性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原民議題。如果效果不錯,就有機會規劃成完整的學程。

在活動和課程之外,Ciwang 提出,如果學校能在重大場合,公開向這個土地過去存在的原住民族祖先致意,久而久之,校園中對此議題的態度會逐漸改變。即使有人認為這樣的致意過於表面,但只要能引起大家的討論,就是踏出族群主流化的重要一步。她也提到,有時候學生的行為會帶動老師改變,所以學校跟學生的互動相當重要,當學生願意在學校發起倡議或是有創意的行動,就有可能讓老師改變,進而擴大影響範圍,推動族群主流化。

臺大原資中心成立至今已近十年,相關原民生服務從無到有實屬不易,即使原資中心的服務量能和職權有其限制,學務處目前也盡力給予支持,近期陸續可觀察到在空間設置、諮議委員會健全等初步成果。展望未來,若要擴大原資中心影響力、營造族群友善校園,原民生有關議題不該再由學務處與原資中心獨自承擔,實有待更多校內單位、師生共同投入,攜手打造更綿密的多元文化支持網絡。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