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拆除倒數——「守環行動」短講:市府決策忽略溝通,專家會議缺乏本土實證研究】

記者|林安恬、邱浚祐、蔡呈璟
編輯|方博弘

「公館圓環拆除案」進入最後倒數,羅斯福路與基隆路上的抗爭逐步升溫。「公館圓環守環行動」自昨日(9/8)展開街頭短講,就在緊靠公館圓環的舟山路口,聚集台大、台科大、台師大三校聯盟學生、公館圓環周圍的水源里里長、學府里里長、水源市場自治會會長,以及其他民團成員。由於北市府交通局宣布拆除圓環期間,正值台北市議會休會,三校聯盟學生與台大城鄉所郭怡君助理教授頂著烈日,組成「公館圓環守環行動」,企圖在拆除倒數期間,凝聚反對強拆圓環的抗爭社群。

北市府根據「專家會議結論」主張,以四岔正交路口取代圓環是最有效降低事故率的解方。針對民團所提之標線改善方案,市府以國外文獻推估「標線改善率僅約 5 至 12% ,但正交路口預估有63%的改善潛力」,且「用路人未能有效遵守標線」反對民團提案,因此於專家會議中提出結論:「民團所提標線調整方案立意良好,但改善成效有限,經評估分析,無須試辦。」

針對北市府決策過程,當天在舟山路短講的台大城鄉所郭怡君助理教授接受意識報採訪指出,拆除案不僅欠實質公民參與,更缺乏本土化專業研究「公館圓環和行人地下道,都是必須大興土木來處理的工程,涉及的是交通的專業、都市計劃的專業,而交通的專業又分成安全和工程的專業。因此我們認為程序正義上面非常有問題。」

郭怡君教授提及,北市府決策未因為議題衝擊不同背景的道路使用者聆聽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從3月25號蔣市長第一次拍板以後,到5月29號才第一次召開市民的公聽會,而那個公聽會是開在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也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因此也只有部分的市民有機會能夠參與。」即使在公聽會現場看到許多市民站出來反對拆除圓環,然而里長、市民一起發表意見之後,市府官員與民眾間並未達成溝通,而只是單純宣導政令,並未真正想聽取現場意見,整個決策「就好像是一套公定的劇本,都像是已經決定好,沒有任何討論的餘地。」

北市議會接著在6月30日召開專家的座談會,邀請各路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出席,郭怡君教授也受邀參加。「我們看到議會已經注意到人民的聲音,那時候議會說經費就先凍住,讓更多的專家、讓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民意參與以後,我們再來決定。也在那個時候呢,我變成一個有點樂觀的人。」

「但後來事實證明,我那個樂觀可能是錯誤的樂觀」郭教授說。為回應公聽會與座談會,北市府於7月17日和8月21日召開與專家學者的會議,然而郭怡君教授對北市府的人事選擇有所質疑,「這些專家學者是經過細心的挑選的,可能是歷任的台北市交通局任職的公務人員。 因此他們彼此都有一些學長姐學弟妹,或者是同領域的交情在。」如同苗博雅議員過去曾提及,今(2025)年3月前,所有的專家報告、市府研究案都指出不能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但蔣萬安3月貼文宣布拆除後,專家就轉彎了。」

除了北市府專家會議的人選受質疑外,北市府不斷宣稱此決策為研究的結果。郭怡君教授細看北市府所引用的研究後卻指出,「專家學者們其實沒有真正受委託做正式的研究,他們都憑著過去的一些印象,沒有真正投入實證的研究。但問題是在這幾個月內,除非要用自己的時間、動自己的研究室,否則沒有被委託不是很方便做這種研究。」

而在實證方面,對於北市府所認為標線效益只有10%左右的論述,郭怡君教授也指出北市府使用研究資料的漏洞:「樣本都是國外郊區,對比像台灣圓環這種高車流量的狀況,其實我們需要自己的實證研究。」

拆除倒數前夕,「公館圓環守環行動」與「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延續短講累積的能量,進一步在周五傍晚展開公館圓環擋拆行動。此次「公館圓環拆除案」關注的不只是圓環是否在周六清晨拆除,更考驗北市府面對未來拆遷案,是否能在拆遷前執行本土化的研究案例,而不只依據國家的視野改變城市地景,排除圓環周邊直接受衝擊的道路使用者實際經驗。

最後更新:2025 / 09 / 09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