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將於 5 月 9 日(五)舉行,學生會長共有五位候選人。由於一號與二號候選人未出席日前的政見說明會,亦未在公開場合進行宣傳,本次《台大意識報》專訪對象為三號、四號及五號候選人。三篇專訪內容均分為「共同訪題」(上)與「個人政見詢問」(下)兩部分刊登。
本篇為學生會長4號候選人-陳柏承專訪(上),4號候選人陳柏承為生傳系四年級學生。本專訪由候選人受訪逐字稿,經過團隊編修文字後完成。
共同採訪|關之杰、許采蘋
執行編輯|關之杰、許采蘋
影像|許采蘋
設計|陳怡安
編輯|歐孟哲

Q1:請問你的參選動機與理念為何?為何特別在2025這個時間點出來參選?
參選動機其實蠻簡單的。我在莊前會長參選時就曾考慮過,但當時覺得對校園和學生自治體制的認識還不夠完整。後來我去美國交換,觀察他們學生會的運作方式,我感覺自己有更多資本,對學生自治如何運作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我身邊很多同學其實不太關注或參與學生會,甚至不知道學生會能做什麼。我想代表這些「以往沒有被代表到的聲音」,因為他們同樣是學生,有權益需求,在校園中可能也面臨痛點、障礙或不理解校方作為的地方,卻不知道如何發聲或改變。從這些我身邊的人切入,去理解他們的需求,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聲音通常會被忽略。
(追問)剛剛提到之前在美國交換的經驗,你覺得美國大學的學生自治經驗和台大有何不同?若當選,有哪些經驗可以應用在你的施政中?
最大的啟發是關於經費來源與獨立性。一個組織要有足夠的經費獨立性,才不會在與校方或其他單位合作或談判時受制於人。例如 UC Berkeley 的學生會有自己的大樓(MLK Student Union),透過出租空間給餐廳等方式自主營運,獲得獨立的經費來源,這讓他們在進行倡議或推動制度內改革時有更多資源。雖然短期內要在台大複製這個模式(擁有一整棟由學生會管理的大樓)有難度,但追求經濟獨立、不受制於人的這個「精神」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思考如何讓學生會在經費上更自主,進而提升論述能量。
Q2:各位候選人在政見中皆提到同學們提出的、校園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利,例如校園空間規劃、設備等,但這些問題的改善多牽涉校方行政單位,甚至是太子學舍、Ubike等校外企業,你認為學生會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應該、或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認為這些問題是否有根本的、制度性的改革可能?
我認為學生會應扮演學生與校方、學生與外部單位之間的「橋樑」。這個橋樑的作用是促進理性溝通,即使溝通有時是衝突或對立,也要確保溝通能夠持續進行。因為學校存在特殊的權力體系(師長有評分權、校方有註冊權),學生相對處於弱勢,若不溝通、不論述,聲音很難被聽見,問題也難以改變。學生會集結眾人的力量,讓這種溝通成為可能,是對這種權力不對等關係的必要彌補。學生權益之於校方,就跟消費者權益之於企業主一樣;企業主應當保障消費者,但如果消費者權益受損,消保會等人民團體就會出現,充實論述以保障消費者,這就是學生會保障學生權益的理由:它會在學生無法為自身發聲時挺身而出。
Q3:2023年台大校內學生選舉投票率5.6%,2024年的選舉投票率下降至3.86%,請問你認為這會對學生自治的文化以及校內議題的推動有甚麼影響?你認為應當如何讓更多學生參與學生自治?
陳柏承: 我認為短期內可以透過更直接的誘因,例如我的政見第一條提到的「抽獎機制」。將部分學生會費以抽獎形式回饋(例如現金或高價值獎品如 AirPods、iPad),雖然看似世俗或不合理,但目的是吸引那些平常不關心學生會的學生。透過參與學生會的活動、意見調查、工作坊等就能獲得抽獎機會,用這種利益動機吸引他們初步接觸學生會。我也會期待同學們參與後,能了解到學生會實際在做的事、運用的資源,進而建立參與的習慣,未來即使沒有抽獎也願意持續關注和參與。
(追問)你提到了抽獎,但這似乎是將多數人的錢給了少數人。這如何回應你在選舉公報上寫的「學生的錢回到學生手中」?此作法有回應到你所述求的公平性嗎?
從表面看,抽獎確實是匯集大家的錢給少數人。但關鍵在於,抽獎的吸引力能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學生會的活動和調查。這使得學生會的決策更具代表性,整體運作的「量能」得以提升。當學生會有更強的處理問題能力時,就能更有效地為「所有」學生(無論是否繳會費、是否中獎)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需求。所以,「學生的錢回到學生手中」不只是指金錢本身,更是指透過這個制度提升學生會的效能,讓這份資源最終能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形式,回到學生身上。
Q4:本次大罷免進行的過程當中,有學生主張政治應當退出校園,所以校園內部不應該有發連署書或是擺攤的等政治行為。你認為以學生會的角度,是否需要表態對於校外社會,乃至政治議題的想法?
「政治退出校園」的說法是鴕鳥心態。政治關乎眾人生活,不可能完全禁止,禁止只會使其轉為地下化。更好的做法是建立基本規則與共識,例如不影響教學活動。我原則上不鼓勵「校外人士」利用校園進行與台大師生無直接關聯的政治活動,因為校園場域應優先服務師生;但若事件與台大切身相關(如過去的馬遠遺骨返還事件),其在校內進行相關活動就非常合理。至於學生會表態,我認為台大學生會作為台灣頂尖大學的代表,具有指標性,有責任對與台大、大專院校、高等教育相關的議題表態。忽略這些社會事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作為。
(追問)學生會過去曾開設返鄉專車,鼓勵學生返鄉投票。您認為這類措施是否屬於學生權利的一環?若當選,您會支持嗎?
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方法,鼓勵民主參與,特別是協助可能因經濟因素而無法返鄉投票的學生,這的確是值得支持的政策。它之所以引發爭議,可能是因為學生群體年齡偏低,與某些政黨支持者輪廓有重疊,而被染上政治色彩。這個批評雖合理也必須承受,但只要我們清楚知道,這麼做是為了「學生」,而非特定政黨或團體,就應該堅持。
Q5:教發中心在A+研討會上有提出15%A+的改革,並且認為A+改革會迫切影響到學生發展。舉例來說,教發中心認為分數通膨這件事會影響到國外大學對於台大學生的聲譽和評價。你認為這項政策具有迫切推行的必要嗎?你認為這對學生權益上的影響是什麼?
我認為校方提出的理由(提升競爭力、回應雇主對分數鑑別度的需求)非常荒謬,是本末倒置的心態;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大學不應淪為職業培訓所。校方一直未能解釋「為何是現在推動?」,也沒有根據地表示分數通膨代表標準放水,沒有考量到學生進步或更符合教師期待等原因。學生會之前的問卷也顯示,多數學生並未感覺到評分過度寬鬆。因此我認為這個改變的理由薄弱,更像是為了推動而找的藉口,其迫切性值得懷疑。
儘管成績評定方式的改革並非必要,針對成績評定未來的做法,我認為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UC Berkeley 的做法,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任何課程要採用 Pass/No Pass (P/NP) 還是傳統 GPA 評分。這讓學生更能專注學習本身,而非一味追求高分,並擁有成績揭露的選擇權,某種程度也能緩解社會對成績的病態要求。這比台大現行的「探索學分」制度(有年級、課程限制)更為普及和徹底。此外,也可考慮建立更制度化的「遲交日」(Late day)機制,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彈性,而不僅依賴個別老師的善意。
Q6:台大目前積極規劃在2028年完成興建台大百歲紀念館,然而此政策產生一連串質疑,如:選址位於公館停車場,將使校內停車位數量大幅縮水;校方花費大量心力推動募款及招標事宜,部分師生質疑是否與校內其他急需改善的設施相比,資源分配出現失衡;目前初步設計多採用玻璃帷幕,可能導致嚴重的鳥類窗殺問題,對校園生態造成影響。想了解如果你作為學生會長,你會如何回應百歲紀念館的爭議?
我的立場很明確:停建。這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就不該開始,即使已募款或進行中,也應停止。校方當初的理由是「原本希望興建的大樓募款困難,改建較便宜的紀念館」本身就很荒謬,反映了校方募款能力的不足。這十億經費有太多更迫切的用途,例如改善校園基礎設施、改善 YouBike調度制度、完善心理輔導資源等,而不是蓋一個需求不明、更像政績工程的大樓。說服校方的方式,首先是內部論述其不必要性與錯誤性。若溝通無效,則應引入外部壓力,例如讓公眾、政治場域、其他學校關注此事,質疑台大一方面喊窮,一方面卻浪費資源的行為,藉此使其停建或計畫停擺。
Q7:對於學校跟學生的糾紛,你們期待學生會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這類案件牽涉到性平等事件,其中的保密義務等倫理問題該如何處理?
我期待學生原則上與校方、外部單位盡量合作,畢竟推動事情需要協作,沒有道理為反而反。但當需要爭取權益、表達底線時,學生會必須清楚地站出來,代表學生的聲音,利用學生會的組織力量去爭取。
性平事件之所以會需要學生會介入或在公開平台討論,是因為體制內管道(如性平會、校方申訴機制)未能給予當事人應有的救濟,甚至其認定結果與法院等更有公信力的單位相左;這凸顯了現行體制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的介入有其必要性,但最高原則還是必須尊重受害者及當事人的意願。如果當事人同意,學生會才應進一步了解其需求,提供協助,可能包括媒體曝光、引入社會或政治資源等。重點是要解決當體制失靈時如何保障當事人權益,而目前這方面做得並不足夠。
Q8:你在參選動機與理念中提到想代表學生的聲音。想請問你如何評價37屆學生會的施政?你對歷屆學生會過去做過的倡議有多少理解?具體來說有哪些是您認為應當延續或改變的施政?
我最關注的還是代表性與參與率的問題。我認為過去幾屆台大學生會做得好的地方在於,他們嘗試讓更多學生接觸到學生會的資訊。例如,透過貼文內容公開預算等資訊,讓學生了解學生會事務。雖然有人會說 FB 貼文觸及率不高,但至少開創了討論的可能性,這是非常重要的。過去雖然預算書等資料可能可以取得,但參與門檻很高,資訊揭露也不夠完整。現在這種增加透明度、創造討論空間的做法值得肯定,我會繼續想怎麼做得更好。
(追問)你提到過去學生會提供了資訊平台,但學生實際參與度不高。如果你當選,會如何具體推動資訊曝光與討論度,以達到實質的學生參與自治效果?
要讓學生會更被參與,關鍵在於讓學生意識到學生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倡議。如果學生覺得學生會只能大聲疾呼卻無法帶來實際改變,就很難信任或參與。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原本就不關心政治或學生事務的同學,我們需要讓學生會的議題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有趣、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實際的益處。不只是在權益受損時提供彌補(從負分到零分),更要思考如何增進全體學生的福利(從零分到正分),例如更好的福利空間、權益保障。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感覺到學生會與他們相關,進而願意參與。
Leave a Reply